Loading

樂退精選好文

理財22ndNovember2022

慎防「高齡金融剝削」

fb line
台灣已於1993年成為高齡化社會,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,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2020年公布之「2020年至2070年人口推估」報告,推估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(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將超過20%,也就是每5人之中就有1位是65歲以上的高齡者)。
 
而隨著年紀的增長以及身體不可避免的老化,年長者可能慢慢開始產生認知障礙,進而影響了正常辨別事理的能力,對於外界所提供的資訊,在判斷與反應時也不如過去敏銳。因此,年長者很容易成為有心人覬覦的對象,這也與近期報章雜誌提及的「高齡金融剝削」有關。

「高齡金融剝削」係指照顧者或其他具有信賴關係的人,為了自己或他人利益,在非法或未授權的情況下,不當使用或支配高齡者的財產。

「高齡金融剝削」,是全球人口老化現象衍生的問題。與一般金融詐騙的最大差異是,一般金融詐騙通常是針對不特定對象詐騙;但「高齡金融剝削」的加害人,多數是高齡者熟識且信任的人。而被詐騙的高齡者,通常是有固定收入或累積相當的資產,容易成為有心人覬覦的目標;或是因為孤獨和社會孤立而容易信任別人,因此在遇到金融剝削的問題時,往往也不知道如何尋求協助。
 
「高齡金融剝削」有著多種不同的樣態,高齡者或其親友可以試著留意一些日常生活的細節,來辨別是否有遭高齡金融剝削的跡象,或許可以提早發覺來避免高齡金融剝削的發生,預防自己或家人成為下一個被害人。
 
「高齡金融剝削」可疑跡象:
  • 沒有理由的從銀行取出大量金錢。
  • 自己嘗試大量匯款。
  • 頻繁使用ATM。
  • 對於日常應該支付的帳單、款項無法支付。
  • 購買非日常生活必要的東西或服務。
  • 開辦新的銀行或其他相關帳戶。
  • 更改遺囑、人壽保險或退休金的受益人。

目前台灣已經著手針對高齡者等弱勢族群特別訂定相關的法令規範,並且要求金融機構加強對於高齡者認知能力之檢視。本行在服務長者金融需求及保障上有許多深化措施,包括臨櫃第一線行為觀察記錄,落實高齡客戶「認識你的客戶(KYC)」及產品適配原則,確保產品及服務符合高齡客戶的需求;同時持續優化商品銷售流程,包括在理財商品銷售過程中以錄音等方式強化客戶權益保護、契約文件於重要事項皆以顯著或放大字體顯示等。此外,對於一定年齡以上之高齡客戶銷售不計入客戶關係經營業績計算,避免客戶關係經理對於高齡客戶進行強迫銷售;在個人授信對保流程中,高齡客戶得採「見證人」及「代理人」方式辦理等,透過多元防謢舉措,保障高齡客戶的權益。
 
最後還是要提醒大家,要避免金融剝削的發生,除了提高警覺外,也可以加強自身的金融常識與素養,學習相關金融概念及知識,提昇自己對於金融商品的理解和財務決策能力,並建立正確的金融消費行為與觀念,了解自己所購買的商品內容、相關風險及自身權益,確認所購買的金融商品適合自己,明智地辨識風險、判斷風險,做出妥適的金融財務決策。
您喜歡這篇文章嗎?您的鼓勵是我們進步的動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