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樂退精選好文
丟棄並不是清理的目的,而是透過斷捨離找到快樂根源
到了新年時節,大部分的人都會開始大掃除,但只有進行髒汙的清潔是不夠的。要如何做到真正的清理呢?答案不只是外在環境的整潔,同時也要檢視內心裡的執著,由內而外做到真正的斷、捨、離。
什麼是斷捨離?
斷捨離是?道瑜伽創辦人?正弘提出的瑜伽理念,其後透過弟子山下英子推廣,將斷捨離落實到生活中。山下英子認為:「斷」就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,「捨」則是捨去多餘的廢物,至於「離」就是脫離對物品的執著。但很多都覺得,斷捨離就只是丟東西,實際上並非如此。
斷捨離的真正目標,是透過斷捨離,讓自己明白真正要的是什麼,讓自己的生活能夠更有活力,更明白自己的快樂在哪,最終可以讓自己感受到幸福。所以,每年最少一次清理,就是進行斷捨離的過程。
斷捨離之前該做的心理建設
在進行清理之前,我們需要對於斷捨離有基本的瞭解。
為什麼需要斷捨離呢?現在人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追逐「擁有」這件事情,像是買生活必需品、買想要的商品、買汽車、買房子,買所想要的收藏品等,這些購買的行為都是一種「加法」的生活,為了要能買更多的東西,所以人們不斷追逐,透過擁有更好的薪水、更好的職位,都是為了要擁有更多的金錢,購買更多的商品,但這種加法生活,會讓自己無法看清內心真正想要的生活。
再來,我們生活的空間,其實就是心理空間的延伸,當我們生活空間雜亂、堆滿了物品,其實就是內心空間的雜亂,因此透過清理生活的空間,也可以給自已的心理進行整頓。
斷捨離就是一種「減法」,透過斷捨離,可以清理我們空間中的物品,重新審視物品對自己的意義,思考物品存在對自己是否有意義,從而斷絕不需要的東西,捨棄對於人生無意義的廢物,然後讓自己脫離對物品的執著,這樣的清理方式,其實非常適合年末初春時候,給自己一個審視過去一年的機會。
該如何進行「斷捨離」的清理?
把握以下「5大減法原則」,斷捨離其實並不困難。
透過這些原則,我們可以發現:斷捨離既是審視自己的過程,更是思考自己消費習慣的過程。在斷捨離的過程中,就會去思考:是不是經常亂買東西?是不是看到覺得喜歡就買了,之後卻沒有用?這些購買的慾望,除了佔據生活空間外,也成了沈重的心理負擔。因此,每年最少一次斷捨離式清理,不只能讓環境的整潔,更是檢視自己內心的最好機會!